据湖南应急管理6月24日报道:湖南是全国首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。近年来,湖南省应急管理厅抢抓改革试点机遇,积极推进全省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,全面提高保障能力,打造低空经济交流合作平台,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。
加快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顶层设计。厅党委高度重视航空应急工作,将提升航空救援队伍服务“大应急”能力列入全省应急管理重点工作。厅党委书记、厅长李大剑多次主持会议专题研究,厅领导带队调研江西、山东、广东等航空应急体系建设,成立推进体系建设工作专班,按照“优化协同高效”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思路,先后与中国航科院、中航空工业通用公司、湖南省体育局就合作共建航空应急体系深入探讨,达成合作协议或合作意向。
通航产业发展带动应急救援能力建设。积极推动航空应急公共服务发展,大力争取国家和省级保障经费。租用直升机由1架增加至3架,由季节性航期转变为全年航期,无人机救援力量从无到有,全年有6个无人机小组24小时值班值守,省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实现历史最好水平。2021年下半年,投入75万元探索固定翼飞机参与航空应急救援,对重点区域巡查服务,在全国率先实现“直升机+无人机+固定翼”服务力量配置。
提高航空应急救援保障能力。积极促进省域应急空域联动保障工作,协调有关空管部门召开湖南航空应急空域保障协调会,2次划设大型应急演练临时空域。与机场集团、省通航发展公司建立更加紧密的“湖南航空应急救援服务保障机制”,签订航空应急保障服务协议,有效解决了航空应急靠前驻防、空域协调、飞行引导、航油保障等难题;累计为航空应急提供飞行服务60余次。
完成全省航空应急基础设施数据调查采集。根据《湖南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(2021-2035年)》文件要求,加快推动通用航空地面基础设施建设,着力构建“1+13+N”通用机场网,让通用航空器“飞得起、行得通、落得下”。积极调查起降点数量和规划,调查共发现全省97个符合条件的起降场点,并对地面保障网络科学布局提出了“1+3+40+N”的科学建议,为依托民航通航机场建立全省应急救援保障网络体系奠定基础。组织市县统计上报规划建设直升机起降点338个,并提出推进工作建议。
打造低空经济交流合作平台。积极组织参加湖南(国际)通航产业博览会,组织7家通航企业设置展位,在博览会分论坛作3次交流发言,承担应急单元动态展示任务,组织四架直升机完成了8场、6个应急救援科目的展示。首届博览会以来,共接待洽谈省外知名通航企业(单位)30余批次。
扎紧飞行安全“笼子”。为着力解决飞行准入规则、飞行计划申报、安全责任主体等制约通航飞行与发展等关键问题,全面梳理和完善航站制度,堵塞管理漏洞,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,积极构建适应新形势、新要求并切实可行的业务管理制度体系,建立了《专业值班管理办法》《飞行安全责任制落实管理办法》《航空应急救援工作运行管理办法》《航空应急采购服务人员管理办法》《飞行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》等制度规范。
建设飞行计划快速申报模式。借助湖南省低空空域军地民协同运行管理信息系统,实现通航飞行“一窗受理、一网通办、全域服务”和低空空域“无缝衔接、灵活转换、高效使用”,加快审批流程和简化申报程序。加强多灾种实战训练,组织直升机、无人机参与应急救援演练7次,在演练中锤炼“多灾种航空应急”本领。其中,森林火灾扑救演练2次,防汛救灾应急演练2次,铁路应急救援演练1次,综合成果汇报演练2次。积极探索多队伍联勤联动机制,推动与各应急救援力量开展联勤联训。2020年春节,联动6架直升机布防长衡邵永重点区域,积累了重要节点、重点领域立体风险防范和应急救援的工作经验。
编制地方性标准。在《湖南省通用航空条例(草案)》的基础上,总结航空应急救援较成熟技术,结合实际提出《森林火灾无人机勘测技术规范》《应急救援直升机起降场地选择与建设规范》等省地方标准制定计划,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立项批准,现已进行专家评审阶段。
来源:湖南应急管理。
|